創作隨筆

「返魅書簡」樂展Live錄音製作完成

許多朋友都表示「返魅書簡」樂展的現場十分震憾,演出者的用心詮釋很有感染力。而透過專業錄音師,我們將這份感動,凝結成一張小小的光碟錄音,準備送給支持本展演/出版計畫的朋友們。

現場紀念錄音內容:每份包含「返魅書簡」樂展現場錄音CD一張演出當日現場節目單一份樂展紀念海報一張。若您沒有趕上七月十六日樂展的現場,您仍然能夠透過加入贊助方案,獲得以上紀念錄音,和大家一同分享現場的震撼與感動。

請喜愛收藏特別音樂的朋友,別錯過這份專屬於本計畫支持者的限量禮物,即刻加入收藏「返魅書簡」的贊助行列吧!

「返魅書簡」募資專頁:

關於樂展的標題

音樂會辦完了,但因為有些朋友說不知道標題的意義——也就是「返魅書簡」,因此我想就來補充一下好了。

有些這樣不尋常的標題,解釋起來可能會令你大失所望。最著名的例子應該算是Pavane pour une infante défunte(這個標題奇怪的翻譯很多,不過不重要,因為)…根據作曲家拉威爾本人解釋,純粹是因為喜歡這行字唸起來的感覺,就把它放在標題上。「返魅書簡」這個標題當然沒那麼「瞎」,但選它做為音樂會標題,一部份原因確實是它唸起來有種特別的詩意——不過就只是一部份。

我在公開場合談到「返魅」(Re-Enchantment)有一段時間了,網路上應該會找到一些(我自己不甚滿意,所以不用讀太仔細的)舊作。在2013年《返魅書簡》的首演文件裡有一段這樣的註腳:

「以舊有的詩文,加上一些新寫的片斷,融合成一篇具有傳承意義的家書,描述追尋返魅的心境,猶如在永恆的黑夜中流浪,也預告了一道偶然劃過天空的偉大流星,為其隕落前照亮天際的短暫光華寄予深沉的悼念。」

跳過一些史哲背景的論述。「返魅」試著回應的是,啟蒙之後除魅所帶來的副作用。然而在這塊土地還來不及經歷啟蒙之前,我們就已受到除魅後西來的資本主義、功利主義與物質文明等多重洗禮,於是在淺薄的信仰、教育、社會制度與生活方式中,我們漸漸失去了原始本真的感動能力。

「返魅」一語對我來說,簡單的解釋便是「重新尋回感動的能力」。這裡所說的感動並不是指一種短暫的情緒反應,而是一種智性與感性複雜交互作用下激盪出深刻而持久的內在體驗,而這正是嚴肅音樂所擅長的。如此我們可以想見,嚴肅音樂的式微將對吾人造成多大的損失。

有沒有氣氛輕鬆一點的嚴肅音樂呢?當然有。但這裡我想強調的是,嚴肅音樂並不等同於古典音樂,而若是詮釋它們的方式不夠嚴肅(也包括各種技術、心智訓練不足的情形),即便原本的曲目是「嚴肅」的,也很難讓蘊含在其中的能量釋放出來。

拉拉雜雜地寫了一點,不知道是否有助於來聽的朋友理解「返魅書簡」的意義。至於「書簡」,我想若是聽了能喚起心靈某處的迴聲,也許這封信就是寫給你的囉…

但願在彷彿心靈的永夜、卻有滿天星斗之中,音樂的感動長與您同在。晚安。

敬請支持出版 → 群眾募資專頁:http://bit.ly/2FFx4ZQ

無題

我曾經邊看comedian表演邊掉眼淚……
(嗯,本來不是應該要笑的嗎?)

表演者其實很成功,臺下確實笑得很開心;但我並不是因為笑得太厲害、也不是因為太難笑而哭,是因為我聽得出他所說的每一段小故事—無論是窮到付不出錢的糗事、或是和無家者之間逗趣的對話……它們全都是真的

正當表演結束博得滿堂彩時,他在舞臺上哭了。

也許人們進音樂廳,希望聽到的各有不同:有的期待合於樂譜的正確音符、有的期待吻合理想版本的順耳音符、有的則期待出人意表的美妙音符…

但我想說的是,在我音樂中的每一顆音符,它們全都是真的

關於複合形式(forme complexe)

作曲家的「複合形式」理論主要受到法國當代哲學家Edgar Morin(b. 1921)著名之「複合思想」(pensée complexe)所啟發。音樂中的「複合形式」指在創作時期便賦予作品在形式層面上的多重視角,並且依不同視角及形式的選擇,可能形成截然不同的演奏與詮釋方式。

這樣的作品在音樂史上其實有跡可循,例如sonata-rondo form(輪旋奏鳴曲式)便是一種將「奏鳴曲式」的特徵與「輪旋曲式」結合在一起的形式,廣泛用於古典奏鳴曲的終樂章;孟德爾頌(F. Mendelssohn, 1809-1847)第二號交響曲《感恩讚美詩》,除了將整首作品視為由序曲(Sinfonia)加上十個樂章組成的大型「清唱劇」外,也可以將序曲的三個段落視為交響曲的前三個樂章,而其餘十個人聲樂章則有如擴大版的「合唱交響曲」第四樂章;荀貝格(A. Schoenberg, 1874-1951)的《昇華之夜》,是一個龐大的單樂章室內樂作品,除了按Richard Dehmel原詩的形式分為五個類似輪旋曲的段落之外,亦有不同的分析家將其視為一個龐大的奏鳴曲式樂章(如Wilhelm Pfannkuch)、甚至是由兩個奏鳴曲式相連所組成的特殊形式(如Richard Swift)。

然而除了同一作品的不同視角之外,「複合形式」在作曲家的創作中更涉及了作品邊界的顛覆與再詮釋。在2010年的大提琴奏鳴曲《凡塵悲歌》的首演文件中,作曲家寫道:

「複合形式」這個名詞是我用來稱呼一種超越作品位格的形式,當一個作品除了本身獨立完整的存在樣貌之外、還與其它的篇章結合成一個更大的「超作品」時,就形成了所謂的複合形式。以本次首演的大提琴奏鳴曲為例,雖然它本身在音樂的性格上具有獨立性,但它在創作時也同時成為一個更大作品的一部份。

音樂是人類一種獨特的思考方式,正如吾人藉由數學符號、語言文字來思考一般;藉由嚴肅音樂,我們得以深刻且細緻地思考光陰。而「複合形式」則提供了一系列操作音樂形式的運算子,使得對光陰的思考增加了許多重組、對觀、多重詮釋、矛盾共存等非線性的立體感。

因此自2002年以來,作曲家探討了「複合形式」各種可能性,大致分為下列幾種類型:

  1. 在樂曲中包含了可另獨立演出的作品
    如:第二號清唱劇《晦朔春秋》(2005)包含了一組「七首鋼琴前奏曲」。
  2. 將既有作品插入新的樂章,使其成為意義不同的作品
    如:在梅湘《時間終止四重奏》中插入了器樂彌撒《為思念永恆的一道彩虹》前四個樂章(將原曲中〈讚頌耶穌基督的不朽〉視為第五樂章「羔羊經」),成為複合形式室內樂《思念永恆》(2008)。
  3. 將原本包含在一首作品中的部份加上新寫的段落成為獨立作品
    如:將《為思念永恆的一道彩虹》前四個樂章獨立出來,加上另外寫成的羔羊經:《一位受難者臨終前的祈禱》,成為獨立於《時間終止》的一首器樂彌撒《為思念永恆的一道彩虹》(2009)。
  4. 將各自獨立的多樂章作品組合成另一個更大的作品
    如:鋼琴三重奏《時間之歌》、大提琴奏鳴曲《凡塵悲歌》、鋼琴小品《天堂曲調》三首獨立的作品,穿插組合而成複合形式室內樂《時間之歌》(2010)
  5. 以不同形式觀點詮釋同一作品
    如:第二號鋼琴三重奏《複合形式》(2012),可視為多樂章室內樂形式、變奏曲式、甚至是三組前奏與賦格幻想曲。
  6. 具有共生意義的作品
    如:普羅科菲夫(S. Prokofiev, 1891-1953)無伴奏大提琴補遺作品與三個無伴奏大提琴樂章(2013)、或是《31b9513a-659c》與抒情文「畢馬龍」(2019)。

「複合形式」無論對於創作者、演奏者、或是聆聽者來說,都代表一種以更高層次的形式觀點、加上融合多重視角、與視角間的交叉詮釋、來細緻地探討光陰的過程,使吾人有機會進一步透過嚴肅音樂的語彙,來理解並體驗時間更多彩多姿、無限幻化的面貌。

《返魅書簡》為人聲與大提琴的聯篇歌曲

The Letters of Re-Enchantment for Voice and Cello (2013)

本曲歌詞皆出自作曲家本人手筆,大部份片段取自於2008年間陸續發表於「返魅手札」部落格的詩句,加上一些新寫的片斷,融合成一篇具有傳承意義的家書,描述追尋返魅的心境,猶如在永恆的黑夜中流浪,也預告了一道偶然劃過天空的偉大流星,為其隕落前照亮天際的短暫光華寄予深沉的悼念。編制上僅使用一把大提琴與人聲搭配,試圖在織度上傳達出一種永夜中流浪的孤獨心境;並多處運用現代中文語韻的特色,以獨白式的說唱型態,為藝術歌曲注入一種專屬於中文的詩意表達方式。

第一樂章以夾敘夾唱的方式做為整部作品開場白,精神上與末樂章的後半遙相呼應;第二樂章以希臘神話故事中畢馬龍(Pygmalion)愛上自己所刻的雕像為題材,謔諧地道出現代人濫用畢馬龍故事的荒誕;第三樂章是抒情的慢板,詩句的原始情境取材自年輕時遊歷武陵農場的記憶;末樂章以夾敘夾唱的方式開場,時間的遊唱者以低吟的咒語,揭開隱藏的時代巨輪有如永恆夜晚般無情運轉的景像。

The Letters of Re-Enchantment for Voice and Cello
《返魅書簡》為人聲與大提琴的聯篇歌曲

  I.「這夜…」
  II.「在除魅的年代」
  III.「然而雲端的鳥兒啊」
  IV.「因此,風兒早已流浪」

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六首縮影》

Six Miniatures, Suite for Unaccompanied Cello (2015)

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作品,在近代西洋古典音樂歷史中具有一種近乎傳承的意義,許多作曲家都以此構想寫作,除最有名的巴赫(J. S. Bach, 1685-1750)六首之外,其中較著名的尚有

  • 布瑞頓(B. Britten, 1913-1976)三首、
  • 卡薩多(G. Cassadó, 1897-1966)一首、
  • 布洛赫(E. Bloch, 1880-1959)三首、以及
  • 雷格(M. Reger, 1873-1916)三首等。

然而這些作品的規模平均都在二十分鐘左右,很少能與《六首縮影》相當,除了當時的委託者大提琴家劉聖文所提出的需求—大約半小時的曲目之外,同時也因為採取了複合形式的構想。

「縮影」這個標題其實來自「想像的六首組曲縮影」,也就是說六個樂章每一個都代表一首想像中的組曲縮影,原本還打算標上舞曲的標題,然而最初「構思之後,我便傾向放棄舞曲的標題,並把它視為一種靈感的來源、意念走向的引導,並非嚴格遵循的建築結構。」(取自首演文件);但它們仍然保有各自的「前奏」樂段(這點有向老巴赫致敬的意味,特別是第一樂章),同時也具有組曲樂章的二段體(binary)形式,因此規模會比一般組曲要大。

而六個樂章又分為兩大部份,第一部份(前兩個樂章)帶有向過去致敬的意味,而第二部份由帶有標題的 “New Moon” 開場,開始航向新的形式、語彙與挑戰。

Six Miniatures, Suite for Unaccompanied Cello
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六首縮影》

Part One
 I. Intermezzo (Andante) 間奏曲(行板)
 II. Adagio 慢板

Part Two
 III. "New Moon" (Tranquillo) 「新月」(行板) 
 IV. Allegretto ma non troppo 不過分的稍快板 
 V. Grave 極緩板
 VI. Maestoso 莊嚴的

排練花絮:鋼琴家徐嘉琪的話

時間進入將於七月16日舉辦「返魅書簡」樂展的倒數階段,音樂家們緊鑼密鼓地、為了將美好的樂音呈現給大家而努力排練著。這天我們剛排練完鋼琴與大提琴的《凡塵悲歌》五樂章版本,這也是此一複合形式的首次演出。

徐嘉琪老師是國內相當知名的鋼琴合作藝術家,與許多國際級的演奏名家有著長年的合作情誼,她的演奏細緻動人,音樂圓熟具有深度。排練後,嘉琪為聽眾錄下了對這場音樂會的感想,與大家分享。

這次由嘉琪展現的曲目,包括為鋼琴、大提琴與男中音的《一位受難者臨終前的祈禱》、以及複合形式室內樂《凡塵悲歌》。後者除了與大提琴合作的樂章之外,還包括兩個來自鋼琴小品《天堂曲調》的獨奏樂章。有獨奏、二重奏、三重奏、有聲樂、也有與器樂的合作,希望透過此一多元性的安排,能充份展現她的功力。

果然,在練習的過程中,我充份感受到她對於合作音樂家非比尋常的靈敏度、以及詮釋新作品的熱情、謙沖與豐富的想像力。我非常開心這次有機會與她合作!若是你錯過了7/16由嘉琪詮釋的《天堂曲調》、以及與聖文合作的《凡塵悲歌》,我想你一定會後悔的。

購票聆賞 → 兩廳院售票:
支持出版 → 群眾募資專頁:

排練花絮:聲樂家楊勝安的話

這幾天三位演出者一起排練完「返魅書簡」樂展的曲目:羔羊經《一位受難者臨終前的祈禱》,樂曲中大提琴的綿長線條、鋼琴的和絃劇烈衝擊、以及深沉的祈禱歌聲,刻劃出一個不知名的絕望時刻、與所激發的人性悲憫,是本次樂展唯一由三位音樂家一起合作的重頭戲。

楊勝安是國內優秀的青年聲樂家,他豐厚醇美具有表現力的歌聲、以及對於樂曲深刻的理解能力,相信能讓聽眾在繞樑之餘更有後勁十足的感受。在一次排練後勝安為聽眾錄下了一段對這場音樂會的感想,與大家分享。

《返魅書簡》是一首為男中音與大提琴所寫作的聯篇歌曲,它的編制十分特別,沒有一般歌者習慣的鍵盤樂器鋼琴做為和聲的支撐,因此在演唱上具有相當的難度。

勝安是一位年輕的男中音,但他的生命歷練、圓熟的聲樂技巧、對音樂深刻的理解與熱情,加上與優秀的大提琴家聖文合作,意外地讓這組聯篇歌曲原本細緻的光澤重見天日,讓我在排練時也一度無法自已。

若你和我一樣,在塵世的喧囂中仍然期待一個屬於記憶深處的感動時刻,歡迎你7/16來小廳聆聽勝安精緻、真摯的歌聲。

購票聆賞 → 兩廳院售票:
支持出版 → 群眾募資專頁:

排練花絮:大提琴家劉聖文的話

歷史上每每提到大提琴無伴奏作品,我們總能想到巴赫 (J. S. Bach, 1685-1750) 著名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一直到近代,仍不斷有作曲家挑戰大提琴無伴奏組曲的寫作。然而即便是到了當代,仍然鮮少有大提琴無伴奏組曲作品,能與本次樂展的重頭戲曲目——《六首縮影》的宏大規模相比。

技巧卓越的大提琴家劉聖文,即將於本次「返魅書簡」樂展中挑戰這首艱難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作品,將它的華麗、神祕、詭譎、幽默、狂野、多變的面貌,毫無保留地呈現給聽者。

購票聆賞 → 兩廳院售票:
支持出版 → 群眾募資專頁:

寫完Program Note後的一些雜感

剛剛寫完這次「返魅書簡」樂展的節目單預備付梓,先引其中的一段話和大家分享。

「複合形式的操作,往往能夠產生許多交叉詮釋的可能性,使得作品的意義呈現多維度的空間深度,此種對於光陰的細膩探討與結構變化,似乎也只有透過音樂才做得到,無怪乎自古以來在不同文化中,音樂皆不約而同地被視為人類心智運作的基礎軟體。」

— 節錄自「返魅書簡」樂展 Program Note

其實對於光陰的互相詮釋,我們一定不會陌生,尤其是記憶對於當下的詮釋—我們走過的路、談過的戀愛、每一寸光陰都影響著重遊舊地的心境。但要將時間視為一種本文,反覆觀看、對照、探討其交互作用與本質、並產生豐富的意義與感受,這件事幾乎可說是非嚴肅音樂莫屬。

人類的文化自資訊革命以降,資訊的量將我們淹沒,Undo寵壞了我們的思考,加上隨選技術的發達,讓我們漸逐忘記生命在時間中的線性本質,對於嚴肅音樂做為一種光陰演繹語彙的重要性有逐漸低估的趨勢。

我們守在嚴肅藝術的崗位上,雖然渺小,但卻時刻牢記著它對人類的價值,期待在未來,人們仍能持續從其中獲得獨特的啟發。

購票聆賞 → 兩廳院售票:
支持出版 → 群眾募資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