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彥
CHANG, Chun-yien

作曲家 / 跨域藝術家
Composer; Interdisciplinary Artist

近期展演資訊
Events

2019/04/07
為無伴奏大提琴的抒情文 "畢馬龍" (世界首演)
Lyric Prose for Unaccompanied Cello "Pygmalion" (World Premiere)
    

2019/07/16
作曲家張俊彥室內.歌樂展
CHANG Chun-yien: Composition Recital
    
詳細資訊

張俊彥(Chun-yien Chang, b. 1973)為臺灣知名作曲家、跨域藝術家,出生於臺中市,是一位全然在臺灣成長及發展的音樂藝術家。創作類型豐富多元,包括:交響詩、協奏曲、音樂劇、清唱劇、室內樂、器樂獨奏、藝術歌曲、合唱作品 ... 等,樂評曾稱其作品「思考深刻、富蘊哲學意涵與宗教情懷」、「多彩、和聲織度濃厚、戲劇性張力強大、與情感豐沛」;國際知名小提琴家黃濱(Bin Huang)亦形容其作品「結構非常完整、色彩豐富又具深度;每一次演奏都有新的感受。」常接受國內外音樂家、團體進行委託創作。
    
「複合形式」(forme complexe)理論為其近年創作之中心思想,強調音樂作品邊界的解構及詮釋的多重視角。其代表作品有:交響詩《2002福爾摩沙狂想—寶島遍地是先知》(內含一首經文歌,2002)、第二號清唱劇《晦朔春秋》(內含7首鋼琴前奏曲,2005)、器樂彌撒《為思念永恆的一道彩虹》(2009)、室內樂《時間之歌》(由三首作品組成:鋼琴三重奏《時間之歌》、大提琴奏鳴曲《凡塵悲歌》以及鋼琴曲《天堂曲調》,2010)、為男高音與室內樂的連篇藝術歌曲《唱歌的巫婆》(2012)、第二號鋼琴三重奏《複合形式》(2012)、為無伴奏大提琴的三個樂章(為補遺普羅科菲夫作品,2013)、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六首縮影》(2015)... 等,亦曾多次獲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之創作補助。

近年以其數位科技專長,參與多項數位人文、跨域創作與教學計畫,如:臺中市政府「臺灣數位文化統一入口網」暨「臺中學數位典藏資料庫」建置計畫、策展作品「地方文化資產的數位未來」及雲端互動系統、互動式公共藝術作品《記憶窗櫺》、多線式劇本原型創作技術框架、國家人權博物館協辦之「人權劇本創作寫作松」、開放文化基金會「藝術人文開放網絡」計畫等。2018年開始極積從事人工智慧與機器創作相關研究,目前已有多篇學術論文於國際會議與期刊發表。目前任教於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跨領域設計與創新科技學程 (DITP)。